102歲的壯年——環試行業
從環試行業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很清晰的捕捉到了一個數字:102,這個代表著“年紀”的數字,也正是環試行業發展的記錄。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出生于1920年,如今已102歲的壯年,先后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和成長階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國逐步意識到很多軍事武器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失效。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俄國士兵發現分發的軍大衣沒有紐扣,究其原因,是由于錫制的紐扣在低溫條件下發生了粉化反應。因此,為了減少這種非戰爭因素的損失,世界各國開始注意產品的環境試驗。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歐洲技術強國先后建立了多家基于氣候模擬的設備制造公司,例如在1932年,意大利成立著名的ACS公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事武器受到環境影響而失效的情況更加嚴重,甚至左右了戰爭的格局。例如德國的V2導彈,由于儲存時間過長,嚴重降低了發射的準度與成功率,使得這一殺手锏的作用被極大的削弱;再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受到寒冷天氣的影響,德國機械化設備出現了大量的故障,這種受環境影響的損失,是德軍在此次戰役中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二戰結束以后,產品的環境適應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世界各國相繼制定出各種環境試驗標準。其中,美國為了促進設備制造者與環境試驗者的相互合作,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成立了環境工程師協會。
在上世紀的前半葉,產品的環境試驗技術主要為環境模擬技術及模擬創造出一種產品可能遇到的環境,并在該環境下評定產品的應激能力。到了上世紀下半葉,戰爭逐步走向立體化發展,空軍、海軍在戰爭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同時武器裝備也逐漸復雜起來。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有超過50%的軍事裝備由于不適應越南的潮濕天氣導致失效,因此,軍事裝備的可靠性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能夠科學的評價產品的可靠程度,在原有產品環境適應能力試驗技術的基礎上,出現了產品可靠性試驗技術。其試驗主要包括模擬產品的實際使用環境,并在模擬的真實環境與實際工作條件中進行長期工作,從而產生可靠性特值(MTBF),評價產品的可靠性能。
在此期間,世界各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進行試驗與研究,從而提高軍事裝備的環境適應性能。因此,也誕生了優秀的試驗設備制造企業。比如,在1956年成立的美國Q-Lab公司,1997年成立的日本愛斯佩克公司,1983年成立的臺灣巨孚。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環境試驗和可靠性試驗的需求,從最初的軍事領域擴展到了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建筑、電子電工等等各個領域。
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促使人們對各種與生活相關的需求品的質量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產品的環境與可靠性試驗設備變得更加復雜,試驗成本不斷增加,試驗時間也越來越長,整個環試行業的技術也在不斷地做著適應性的升級換代。中國的環試行業發展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已形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重慶蘇試四達、上海長肯等,這些優秀的企業從環境可靠性試驗儀器的研發、制造,到環境模擬系統與解決方案,不斷探索著環試制造的新高度。